往期展览

西南行迹——龙美术馆藏西南当代艺术作品展

2017.11.1-2018.3.4
龙美术馆  重庆馆

主办方:        龙美术馆(重庆馆)

在当代艺术领域,“西南”不仅是一个地域名词。近四十年来,活跃的艺术创作使得“西南”占据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半壁江山,同时,也将中国当代艺术带上国际舞台。“伤痕艺术”与“乡土绘画”,“新具象”与“生命流”、“新伤痕”、“青春残酷系列”、“卡通一代”,西南涌现了许多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这些接连不断在当代艺术领域引人瞩目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使西南从偏安一隅的历史角落跻身为中国当代艺术重镇。

此次展览共计展出49位艺术家的75件作品,这些参展艺术家,有的出生于西南,有曾在西南求学,有的或长或短的旅居于西南。他们共同点在于都与西南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展览按照历时性顺序梳理西南当代艺术发展历程,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伤痕—乡土—生命流:在转变中生成;第二部分:多元化:在开放中腾飞;第三部分:市场化:在发展中推进。

通过展览,龙美术馆希望清晰地向观众呈现西南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与历史行迹。这些与西南息息相关的艺术家,从这片土壤中汲取养分,他们中有不少人已经成为驰名中外的并以其中国身份而具有国际性的艺术家。西南——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富集区,正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与延续,在中国乃至国际视野中获得肯定。

第一单元:伤痕—乡土—生命流:在转变中生成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最先在中国文学界掀起反思的风潮,继而反思的浪潮扩张到艺术领域,其中又以地处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77、78级学生的创作为代表。罗中立用超写实手法创作了巨幅人像绘画《父亲》,其高度写实的劳动人民形象,一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特定的图像样式,开启了“伤痕美术”的大门。高小华、程丛林、何多苓等人,以朴实的手法展现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状态与命运。于此同时,《父亲》和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引起了80年代乡土题材绘画及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的风行,大量西南艺术家或外地艺术家深入西南神秘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创作。

西方哲学、文学、艺术于80年代纷纷涌入国门,在文学及艺术领域掀起一股浪潮。受西方现代艺术及创作方法论的影响,周春芽、张晓刚、叶永青、毛旭辉等人表现出明显的表现主义倾向。西南艺术家群体凭借其个人生活经历与少数民族经验为创作的灵感与源泉,所形成的“生命流”绘画占据了85新潮的重要一支。
这些具有前卫色彩的艺术创作,打破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固有的艺术思维。

第二单元:多元化:在开放中腾飞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极大程度上左右着当代艺术的走向,于此同时,伴随着国门逐步打开,当代艺术从少数国人的视野中走向国际平台。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出现在第二十二届圣保罗双年展上,随后的该系列作品在拍卖场的表现屡屡拨动着全球藏家敏感神经。周春芽深受德国表现主义影响,陆续创作了《绿狗》系列、《桃花》系列。

社会的持续开放,使得在学院生活的艺术家亦开始活跃,四川美院师生中的前卫性创作由于批评的推动而新人辈出。庞茂琨、张小涛、谢南星等任教于川渝地区的艺术家从自身生存经验与切身感受出发,在艺术道路上独辟蹊径,踏实地践行着自己的艺术理想。

第三单元:市场化:在发展中推进

新千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艺术市场的突飞猛进,在2008年到达顶峰。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美术馆、画廊经营模式日渐成熟,艺术投资成为一种新的投资形式逐渐被人所知晓与接受。

70后、80后艺术家的成长经验催生了“卡通一代”艺术,成为拍场新秀在大放异彩。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陈可、高瑀、郝朗等一批在充斥着漫画和电脑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凭借自身的视觉经验,运用简单浅显的图式建立起艺术有效介入现实的途径。“卡通一代”所构建的简单直接的思维方式,与以往精英艺术大相径庭,这种更符合大众经验的模式,在社会的更替中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 2024 龙美术馆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86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