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展览

尚-米歇尔·欧托尼耶:魔法

2025.4.27-2025.9.7
龙美术馆 西岸馆

艺术家 尚-米歇尔·欧托尼耶

2025年4月27日至9月7日,龙美术馆(西岸馆)将推出法国艺术家尚-米歇尔·欧托尼耶的最新个展“魔法”,在一个连贯的创作体系内呈现艺术家的两个标志性主题——珠串与砖块,展出他从2012年至今的创作。这些作品既是几何抽象的,又充满了色彩斑斓、令人愉悦且奢华的观感。它们既似对乌托邦理想主义的后现代戏仿,也似对古老手工艺传统的当代致敬,欧托尼耶为观众保留了开放的诠释空间。


欧托尼耶作品的部件由意大利与印度的工匠手工制作,之后在他巴黎的工作室完成组装。遵循抽象创作的严谨法则,作品形式的发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砖块的材质是玻璃,堆叠的砖块在观众眼中生成涟漪般的光效,散发出一种幽深、神秘的气息。它们看起来非常不真实,仿佛数字虚拟世界中的物体现身到了现实世界。巨大尺寸的玻璃珠被“串起”——尽管无法佩戴,但它们的形态仍然唤起了隐形的脖颈曲线;那些数学模型般呈盘旋缠绕形态的珠串模拟着花瓣绽开的过程,身体的拥抱与亲吻,以及舞蹈般的韵律。仔细观察时,每颗珠子都是并非完美圆形的巴洛克珠,其独有的细微变形带着吹制匠人的气息与动作的独特印记。


这些绚丽的作品为龙美术馆的粗野主义建筑注入一种奇幻的氛围。它们所散发出的光亮是种清冷的反射光,仿佛从物体内部透出,观看它们使人进入到夜间的视觉感受。作品中的光悄然将夜色也带进了美术馆——让夜晚混入白天,引观众沉浸在它迷一般的奇境中。


创作路径


欧托尼耶自童年起就将艺术视为一个平行的宇宙,并且接纳了游戏的重要性,这一精神特质日后成为他艺术实践的核心;1980年代,他在不到20岁的年纪便前往巴黎学习艺术。这一时期的西方艺术经由极简主义、概念艺术、激浪派、情境主义国际、贫穷艺术、大地艺术、偶发艺术和行为艺术等前卫艺术运动,重塑了艺术创作的方式,跨媒体装置正在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流。然而,在艺术表现的自由度不断拓展的同时,艾滋病危机给同性恋群体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与离别,深刻地影响了欧托尼耶的世界观。他早期创作的动力正是来自于这种绝望的情感。


欧托尼耶的创作语言经历过一次显著的转变——从私密到公共,从隐晦的含义到普遍的符号。他在1980年代的早期作品《失败的摄影》系列中探讨了摄影成像技术,将工作室改造成照相暗箱试验日光照相法——一种最初始的直接曝光法,刻意创造出模糊的视觉效果。他选择特定象征意义的物体,如蝴蝶、硫磺和石榴花,与蓝晒玻璃板和展厅变化中的光影一起构建物质转化的剧场——调和成与败、光与黑暗、死亡与重生。在这些早期的摄影实验中,我们能找到欧托尼耶玻璃作品中那种幽深光色的源头。


1997年,他受邀参与一个同志骄傲项目。为纪念去年死于艾滋病的良师益友费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他精心手工制作了1000条红色玻璃珠项链《伤痕项链》(象征创伤的疤痕),并将它们分发给人群(集体哀悼)——这标志着他首次使用玻璃作为公共介入的媒介。通过观察人们与作品的互动,欧托尼耶发现玻璃材质的美丽充当了一种保护罩,一种战胜绝望的武器。与玻璃媒介的这次接触推动他接受了合作的创作方式,于是他开放了工作室,效仿建筑师的工作方法;他的作品逐渐转向一种更加几何化、抽象的建筑化表达。


此后发展出的一系列大型珠串雕塑既是抽象的,又似乎是种超低分辨率的成像装置,邀请观众用他们的想象力去填补空白。念珠这一表达无限概念的象征物,与人们的祈祷或愿望相关,在欧托尼耶手中被赋予了更多有关现实的含义:从致敬阿拉伯书法(《阿尔法》,多哈卡塔尔国家美术馆永久装置,2019),到复现记录宫廷舞蹈的符号系统(《美丽的舞蹈》,凡尔赛宫花园永久装置,2014),再到悼念新奥尔良被私刑处死的非裔奴隶(《项链之树》, 新奥尔良美术馆雕塑花园永久装置,2003)。仿佛凭借某种奇迹,艺术家能够将他的图像投射到观众心灵的屏幕上。


观念溯源


玻璃砖块首次亮相于2010年的作品《宝石墙》,当时它们被一张玻璃项链组成的网罩住,暗示了它们在意义上的重叠。砖块和珠串初看似乎是一对矛盾的事物——现实与想象、固态与虚空、具体与抽象、实质与瞬息——然而在更深的层面,它们介于构件与像素之间的存在方式变得可以互换。玻璃砖块的想法源于欧托尼耶在印度的旅行。尽管旅行的目的是与当地的玻璃工匠合作,但当地的文化背景也成为了作品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印度,他看到路边堆叠成垛的砖块,从中他分辨出人们的希望与梦想的折射。由此,欧托尼耶提炼出他后来称之为“情感几何”的跨文化形式,意在将那些激发他灵感的人们置于作品表达的中心。


砖墙与现代主义绘画的网格形式有着表面上的相似性,然而他们在深层的一致却很少被明确指出。墙被建造出来用于分隔与约束,就像柏林墙,但它们也可以成为集会、祈祷和抗议的场所与象征,就像西墙(哭墙)或“石墙运动”一样。我们只须从文化意义上看到墙的功能,那么现代艺术中频繁出现格子,这一看似僵化重复,却又吸引了诸多艺术家投诸终生的形式,也就不再令人惊讶。墙代表结束与开始的临界点——身体付出停止,幻觉开始的场所,并化身为集体投射的屏幕。


欧托尼耶的玻璃砖被构筑成墙,垒成小屋,或者形成摧毁一切的巨浪;砖块作为低像素造型构件造成的视觉虚焦使人的思绪也趋于平缓,唤醒观众对自身感知器官的觉知。随着眼睛与物像的解绑与自由发散,观众见证实体的墙面融化成一团光与色的涟漪。玻璃砖块的物质存在成为了它自身的解体;坚硬的表面产生瓦解,并将见证者的身体揭示为一条通道。


在联觉层面,现代网格是一种视觉节拍,敲击或者是步伐的回声。欧托尼耶对克服边界与锻造连接的不懈渴望与艺术史上一些最耀眼的时刻产生了直接共鸣,如威廉·透纳和保罗·克利的作品,他们将歌德对人类感知的诗性研究付诸实践。欧托尼耶的艺术语言不挑起争论;对他来说,交流是心灵的许愿,而回应的缺失具有同样重大的意义。他通过专注细节去理解他人,将沟通看作彼此交织的愿景,而非言语。欧托尼耶将他的砖块和珠串构筑成了能够释放情感的神奇介质。


撰文:周翊


关于艺术家


-米歇尔·欧托尼耶1964年出生于法国圣艾蒂安,目前居住和工作于法国巴黎。


-米歇尔·欧托尼耶迷人的美学风格围绕着“情感几何”的概念。通过重复使用标志性的砖块或珠饰等模块化元素,他创作出珠宝般精美的雕塑,其与人体尺度的关联在私密性与纪念性之间游移。他对可逆且具反射性材质的偏爱——尤其是自1990年代初便成为其创作标志的吹制玻璃——呼应着他艺术实践本质中深刻的双重性:恢弘而精致,巴洛克式却极简,诗意而具政治性,这些能够引发观者冥思的、充满矛盾修辞的雕塑形态,蕴含着调和对立面的力量。尽管他为公共空间创作的场域特定作品呈现出建筑学和社会性转向,但-米歇尔·欧托尼耶作品的整体观感更接近于“风水”之道,即通过观照与动态,引导观者在幻镜与移步间栖居于和谐之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共鸣。


-米歇尔·欧托尼耶1986年毕业于塞吉-蓬图瓦兹国立高等艺术学院1992年,他参加了第九届卡塞尔文献展,从此开始亮相于国际视野,并于1995年在罗马法国学院美第奇别墅完成了转型性的艺术驻留。尚-米歇尔·欧托尼耶曾在众多国际机构举办个人展览,包括威尼斯佩吉·古根海姆美术馆1997)、巴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2003)和巴黎小皇宫博物馆(2021)等2011年,尚-米歇尔·欧托尼耶的首次大型回顾展览“我的路”(My Way)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展出,随后巡展至韩国首尔、日本东京、中国澳门和美国纽约;2025年,展览欧托尼耶宇宙或爱的幽灵”(OTHONIEL COSMOS ou les Fantômes de l’Amour)将在阿维尼翁教皇宫和其他九座当地博物馆揭幕。尚-米歇尔·欧托尼耶还受邀设计了多座公共雕塑,如巴黎地铁站的入口设计《夜行者亭》(2000)以及凡尔赛宫格鲁夫水剧场的喷泉装置《美丽的舞蹈》(2015)。


© 2025 龙美术馆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8670号-1